就算有空鼻症又怎样?

就算有空鼻症又怎样?
来源:新民周刊   2022-08-30 15:39

阅读提示:

 

输入“空鼻症“的词条,记者轻易找到了不下十个由所谓的“空鼻症”患者建立起来的谈论群、自救群,但加入后记者发现,群里的大多数患者,均无法拿出确凿证据证明自己所患确系空鼻症。
 
 
记者|王若翰
 
 
随着温岭杀医事件的发酵,凶手连恩青一年半以前因术后鼻子不适,对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投诉的经历也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结合连恩青之前对自己鼻部不适症状的描述,和家人对其变得暴躁、易怒的评价,一个陌生的词汇开始渐渐进入公众视野:“空鼻症”。
 
主观疾病?
 
空鼻症,英文名称为:empty nose syndrome,简称ENS,美国空鼻患者网站将其定义为:一种后天造成的鼻子生理缺陷,多半是因过度的鼻甲骨切除或矫正手术所引起的副作用。该病症最早由梅奥诊所的尤金科恩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但由于诊断非常复杂,业内至今对该病症的研究仍旧停留在初级层面,缺乏针对此症的长期研究。
关于空鼻症的症状,台湾林口长庚医院耳鼻喉部鼻科主任黄启哲这样描述:鼻腔有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加温空气的温度及滋润空气中的水分的功能,但一旦因为不明原因或先前手术治疗而导致鼻腔过度通畅,使鼻腔固有的功能丧失,那就形成所谓的“空鼻症候群”。手术不当造成的“空鼻症候群”,此类病人多因为先前过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或鼻窦炎而接受手术,将下鼻甲或者中鼻甲作过度的修除,而致鼻腔过度通畅,此时病人常会抱怨咽喉干燥或有异物、鼻塞、头晕、睡眠品质差、胸闷和心情沮丧。结合这样的症状描述,连恩青之前的症状似乎与空鼻症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
术后检查中,医生一直认为连恩青的手术没有问题,CT片也显示一切良好,但这样的结论显然与连恩青主观的感受不相符。
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等医院的耳鼻咽喉科医生发表论文指出:很多时候,空鼻症的症状易被医务人员忽视,因为医生无法清楚解释这种宽阔鼻腔的患者出现这种矛盾的鼻塞的原因,而且CT检查也是正常的,只会显示患者鼻腔在术后变大。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耳鼻咽喉科甚至有医生表示:空鼻症是一种主观性疾病,需要依靠患者对症状的描述才能确定,单靠检查是检查不出来的。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空鼻症患者屡次复查结果均会显示正常。
不仅是在中国,即便在一些医疗水平发达的其他国家,空鼻症的确诊依旧是一个难题。美国空鼻患者网站中的一个研究指出:很大的问题在于,空鼻症的许多症状平均要手术7年后才能明显显现出来,所以很难追溯手术的关联性和责任。因此,可以说空鼻症是一种慢性病,它的症状可以是许多别的问题引起,诸如鼻炎一类的病症,在症状上有时也与它相似,故对于空鼻症的确诊需要长期的研究和观察。
登录腾讯QQ,输入“空鼻症“的词条,记者轻易找到了不下十个由所谓的“空鼻症”患者建立起来的谈论群、自救群,但加入后记者发现,群里的大多数患者,均无法拿出确凿证据证明自己所患确系空鼻症。记者在各种讨论组中询问参与者,为什么认为自己得了空鼻症,90%受访者的回答均是:以前鼻子不好,做了手术,就变成这样了,且症状完全符合。很多受访者都表示,自己手术过后没多久就感觉鼻子不对劲。
 
不治之症?
 
在诸多关于空鼻症的讨论群中,比起对医疗部门的抱怨,大家显然更加关注针对此病症的治疗方式。但按照网络上的说法,空鼻症一旦形成,鼻内管道即永久失去其正常功能,即使再用手术缩小鼻内通道,也无法完全恢复。
通过网络搜索记者发现,一些关于如何治疗空鼻症的方法广泛流传。资料显示,针对空鼻症的治疗主要分为非手术性和手术性两种,非手术性主要偏重于药物治疗来维持鼻内湿度,增进剩余的鼻黏膜的健康,减低发炎的可能性,维持鼻腔内的血液流畅;而手术性治疗则着重于再度缩小原先过度扩大的鼻腔通道,通过生物移植的方法或人造组织来重建割去的鼻甲骨组织。但即便鼻甲骨组织可以通过手术重建,一些诸如鼻内纤毛细胞(鼻毛)等组织一旦因先前的手术被过度切除,也无法重建。换而言之,重建的组织再逼真,也无法具备原生态组织的全部功能,而空鼻症患者,则要注定痛苦下去。
在国内关于空鼻症谈论中,一些所谓的偏方也屡屡出现,但多数患者对这些偏方的反应都甚为消极,也有人对此病的治愈根本不抱希望,登录QQ群,只是纯粹为了发泄情绪,或与同病相怜者抱团取暖。
在记者说明身份后,仅有极少数人愿意接受采访,并表示希望记者通过媒体传播,为他们找到一个可以治愈的好方法,大多数人的反应仍是以抱怨为主,透过聊天窗口中一行行快速刷出的文字,一个个叠加的感叹号,使记者在这样一个虚拟空间中,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焦虑与一点即燃的火药味。
对于一般生理上的病痛,旁观者或许能够理解,但永远无法感同身受,记者没有过患鼻炎或其他鼻部疾病的经历,包括记者在内的大多数人鼻子健康之人可能都无法想象,一个鼻子,何以难受到要人命。而在连谋杀以前,这样的痛苦甚至连理解都得不到。
 
五官科成重灾区
 
除此次浙江温岭连恩青杀医事件外,近几年来,国内发生的几起伤医、杀医事件中,耳鼻喉科的医生几乎占了受害者的大半。这是一个残酷的结果。
2007年6月13日,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代文红,被一名五年前曾在这里进行过鼻中隔手术的患者,以手术效果“不理想”为由,连捅11刀,刀口遍布前胸,后背,腹部,腹股沟区,最致命一刀捅在心脏要害部位,当时血流满地。后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
2011年9月15日,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部主任徐文,遭遇一位名为王宝洺的病人的暴力砍杀,双臂被砍十余刀,致肌腱断裂和颅骨、尺骨、胫骨骨折,经多学科专家全力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
2012年2月14日,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医院内,一陌生男子闯进耳鼻喉科,当场砍死耳鼻喉科医生,又对做胃镜的另一名医生和护士砍数刀,有一位看耳鼻喉的病人也被砍数刀,生命垂危。
2012年4月13日上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邢志敏在为患者看病时,被一名男子用刀捅伤。目击者称,行凶男子戴着蓝色口罩,伤人后便冲出了诊室,受伤的邢医生被送往急诊室救治。经过抢救,被刺医生脱离了危险。
2012年9月3日上午,一名43岁的男子在深圳鹏程医院候诊时突然拔出菜刀,将一名耳鼻喉科医生砍伤后,再砍伤一名女导医和一名保安,随后挟持一名护士狂砍,护士身中20余刀。
在接二连三的恶性事件中,死神似乎格外垂青耳鼻喉科的医生,有人因此猜测,这其中可能有一个隐秘的内在联系,即伤人者可能是经该院手术治疗而患上空鼻症的患者。但目前为止,上述事件中,仍有部分凶手伤人动机不明,基于前文所述空鼻症的诊断之难,行凶者的真实动机可能永远是一个谜。
但几起恶性事件中的一个共同点是,凶手杀医似乎都是早有预谋,行凶过程中目标明确且毫不犹豫,并且众目睽睽之下,都带了些鱼死网破的味道。
在此次温岭杀医事件中,连恩青如果真患有空鼻症,是否会在之后对其的定罪量刑时有相应影响?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的洪流律师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表示,被害人过错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确可以作为对被告人酌情从轻处罚的情节予以考虑,但这种从轻不可能被无限放大。假设连恩青的空鼻症系因错误治疗造成,那么相应的医疗机构理应在民事范围内承担一定责任。从温岭杀医的个例来看,在对连恩青审理时,若故意杀人的罪名成立,即便有证据证明连恩青患有空鼻症,法院在量刑时对连恩青从轻处罚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他的行凶手段太过残忍,在公共医疗场所造成两死一伤的后果也极为严重。
连恩青再大的痛苦也不能成为剥夺他人无价生命行为的免死牌。此外,就目前我们对空鼻症的研究来看,连恩青的辩护人想要充分证明连恩青患有空鼻症,以及空鼻症给连恩青造成的痛苦与被害人之间有因果关系,并让法官从证据角度予以采信,这恐怕也是一个难题。
 
链接:
国外如何对待袭医事件
   
美国:袭击医护按重罪处置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今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从2000年至2011年,全美医院内共发生91起枪击事件,主要集中在急诊室;另外还有63起枪击事件发生在医院大楼外面。
病人或病人亲友对医护人员施暴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药物上瘾者或精神病患者最容易施暴,其他原因包括病人长时间等待、对医疗效果不满等。
目前,美国已经有38个州专门立法保护医护人员。很多州的法律规定医护人员必须参加政府相关机构义务提供的反暴力培训,同时还加大了对袭击医护人员的惩处力度。去年11月,美国纽约州通过了惩治暴力袭击医护人员法例,将袭击值班医护人员的行为按重罪处置。
日本:给医生买事故保险
 
日本非常重视对医院和医生的监督工作,并提倡法治之下“以和为贵”。在处理医患关系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首先,加大对医院和医生的监督。在政府指导下,医疗评估机构纷纷诞生,一般每过一年就由民众、官员和独立专家对所有医院和在职医生进行综合评分,对评估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对不合格者提出各种不同级别警告,并向媒体公示。
其次,在政府的监督下,要求医院给医生购买“事故保险”。于是大多数中、小纠纷便可通过保险公司获得解决,避免了发展为更大的医患矛盾。
第三,从事故吸取教训。厚生劳动省建立了医疗事故数据库,成立了由医生、律师、民间组织代表参加的医疗事故研讨会,着重查明事故原因,并举一反三。
 
印度:文身保镖进驻医院
 
印度医院每年都发生数千起医护人员遭遇攻击事件。财力雄厚的医院只好聘请身材健壮、手臂上有文身、看上去有足够震慑力的保镖站岗,防范闹事家属。
一家名为乌帕德希雅的印度医院,在医护人员遭遇患者曲棍球棒袭击后,无奈聘请了21位之前从事酒吧门卫或摔跤手的专业保镖协助医院安保工作。这些保镖分三班执勤,驻守在繁忙区域,重点守护手术室、急诊室。当然,在工作中他们遵循“动口不动手”的原则。
 
加拿大:“白色警戒”医院防暴反应机制
 
加拿大2008年4月出台《医院内攻击性行为的防范与治理机制(PMAB)》。这份被称为医院防暴反应机制的系统中,核心部分就是“白色警戒”。“白色警戒”主要指医院内配置专门的应急安全工作组,协助医疗工作者处理来自患方可能发生的暴力威胁行为。
“白色警戒”的启动和运行程序涉及医护人员、行动组负责人、行动组成员、系统负责人几个基本环节。比如,当医护人员发现危险状况时,可立即呼叫白色警戒行动组,程序即刻启动,行动组成员会立刻到位,协助排除暴力威胁。但PMAB同时也规定,如果遇到极端危险情况,如武装分子威胁,医护人员应当优先选择报警,随后再启动白色警戒。
 
澳大利亚:通过保障工作安全的决议
 
2011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护士学会第66届年会一致通过了两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议,旨在加强各医院的安全保障工作,以确保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各医院及各急诊部门配置的保安人员数量不得低于强制要求的最低标准,同时呼吁加强其他安全措施,如强化安全培训、刀具(包括餐刀)管制、来访记录以及警方支援等。
(综合报道/应琛)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