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金沙:香江艺梦圆

邢金沙:香江艺梦圆
来源:新民周刊   记者:王悦阳   2023-04-12 13:07

阅读提示:这样一个香江艺梦圆的人生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她个人的艺术成就,更是整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的缩影,折射出璀璨精致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几十年间的起起落落,以及祖国大陆与港澳台文化人在其中的探索、进取与奋斗。


在熙熙攘攘、车来车往的香港湾仔,毗邻维多利亚港边的会展中心,有一座现代化的艺术殿堂,若不是熟悉文化艺术与舞台演出的专业人士,路过此处,恐怕很难知道,此地坐落着的,是一所国际化的艺术学府——香港演艺学院。

成立于1984年的香港演艺学院,是亚洲首屈一指的表演艺术高等学府,标志着表演艺术教育的最高水平。演艺学院提供学士课程与实践为本的硕士课程。学习范畴包括戏曲、舞蹈、戏剧、电影电视、音乐与舞台及制作艺术,其教育方针着重反映香港的多元文化,中西兼容,更提倡跨学科学习。根据2022年公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香港演艺学院于表演艺术类别排列亚洲第一位及全球第十位。多年来,香港演艺学院凭借其融会中西、多元炳蔚的优势,发挥其协和艺坛,洽同社群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创新、跨学科与放眼全球的优质教育。正如现任校长蔡敏志教授所说的那样:“香港演艺学院必须发挥香港华洋荟萃的文化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及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我们的使命,是培养21世纪表演艺术家——亚洲中心,环球视野。”

在香港演艺学院,跨学科学习是其最独特之处。无论古今中外,各学院的学生能互相交流,丰富彼此的学习体验。演艺的学生和校友对表演艺术充满热诚,其导师亦是区内最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不仅杜琪峰、毛俊辉、汪明荃、张学友等本港文化精英皆是学院的荣誉博士,张艺谋、徐晓钟、何占豪、胡芝风等内地文化界代表人物也同样是该学院的荣誉博士。每年,演艺学院为公众提供逾300场音乐会和表演,以展示演艺师生的表演艺术才华和学习成果。据统计,近40年来,演艺学院培育了逾7600名表演艺术家,为丰富及重塑香港文化精神面貌作出重大贡献。

上图:香港演艺学院。


从昆曲到TVB


走进学院,宽敞亮堂的大厅张贴着剧场最近即将上演的各类中外戏剧、音乐会海报,从歌剧、音乐剧、芭蕾到交响乐、粤剧、京剧……古今中外,五花八门,从某一侧面,恰恰印证了香港这座城市所承担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的责任与使命。随着电梯缓缓上升,来到教学区,一边是穿着舞蹈鞋练功的芭蕾舞学员,另一边,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的声音此起彼伏,交织出一曲艺术的欢歌,年轻的学子脸上,有微笑,有憧憬,更有汗水与自信,艺术氛围极为浓郁,更有一种青春的朝气与精神,令人感动。

来到八楼,视线豁然开朗,走进一间练功房,只见一排落地玻璃窗,正对着繁华美丽的维港海景,身下不远处是仿若大鹏展翅的会展中心,海港对岸则是尖沙嘴鳞次栉比高楼组成的美妙夜景。一阵陶醉之时,忽听得悠悠笛声传来,“俺惊魂化,睡醒时凉月些些,陡地荣华,敢则是梦中巫峡……”原来是昆曲《牡丹亭》中《幽媾》一折柳梦梅的唱段。回头一看,只见一排年轻的孩子,手拿曲谱,摇头晃脑,有板有眼地正在学唱,尽管已颇为像模像样,但仔细聆听,依旧可以听出个别咬字带着浓浓的广东口音。

“他们都是学习粤剧的本科班孩子,怎么样,唱起昆曲不容易吧?”眼前只见一位优雅清丽的女子缓缓走来,眉眼带笑,身形袅娜,手里拿着一柄洒金扇,天生的闺门旦气质呼之欲出。原来,她就是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副教授、昆曲学科带头人邢金沙。

除了在演艺学院担任教授,在香港文艺界,邢金沙有一个颇为傲人的身份,她是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第二位拿到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香港戏曲演员。这份殊荣来之不易,但一开始,邢金沙的名气却不在京昆,而是一条甜润的好嗓子。

或许你没有见过她本人,但你一定听过她配音的香港TVB电视剧——朱茵版《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金枝欲孽》里黎姿演的侯佳玉莹、《创世纪》陈慧珊演的Helen,《天龙八部》里刘玉翠演的阿紫,《第三类法庭》里郭霭明演的周雨若,《我本善良》里邵美琪演的石伊明,还有许多经典香港电影——《青蛇》里王祖贤演的白素贞,《新龙门客栈》里张曼玉演的金镶玉……这些如此精彩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离不开邢金沙在幕后的付出,以至于一提到港剧、港片,她那令人难忘的声线仿佛就长在了这些说粤语的大明星身上,让内地的观众觉得仿佛她们本来就该是那样的嗓音,而这样的美好,也影响了几代观众,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与经典。难怪有人评价,正是因为邢金沙等一批内地配音演员的倾力“声演”,才让TVB剧集与香港电影突破了地域语言隔阂,成为华人地区的文化标签。

邢金沙并非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出生在杭州的她成长在一个军人家庭,从读小学开始,喜爱文艺又长得漂亮的她唱歌、跳舞、司仪、指挥、柳琴样样皆能,甚至专门为尼克松、西哈努克亲王表演过。1978年,她遵从“戏迷”父亲之意,带着她的弟弟邢岷山,投身梨园,成为浙江昆剧团第四代昆曲传人“秀”字辈,也成了六小龄童的师妹。

在六小龄童眼中,邢金沙在戏校一直是唱念做打俱佳的尖子生,她扮相秀美端庄,身材匀称,嗓音甜美,悟性高,协调性好。尽管条件如此优秀,但邢金沙在戏校始终是最刻苦的一个,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论最冷或最热的日子,天天都要练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进了浙江昆剧团,她跟随“传”字辈大师姚传芗、“世字辈”名家沈世华、“昆大班”著名武旦王芝泉学戏,转益多师,闺门旦、刀马旦,样样都行,可谓文武兼备。昆曲泰斗俞振飞看了她的演出后,也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于昆曲闺门旦而言,伊人天然去雕琢的气质,正是一块难得的璞玉。”

浙江省戏曲优秀小百花奖、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青年演员一等奖……一连串荣誉接踵而至,实至名归。就在舞台艺术风生水起之际,邢金沙又将艺术的探索延伸到了影视之中,1985年,因为长相甜美,又有扎实的戏曲功底,她被著名导演谢铁骊选中饰演电影《红楼梦》中的袭人一角,首次“触电”就是大制作,未来之路,无限可期。

就在此时,邢金沙的人生迎来了第一次大转折。她的丈夫是杭州人,但父母却一直在香港。为了照顾年迈的公婆,1986年,邢金沙离开浙昆,跟着爱人去香港定居。那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香港街头几乎没有人讲普通话,尽管邢金沙在去香港之前已经报了一个粤语班学习,但语言仍是一项难关。曾经在舞台与银幕前无限亮丽的她,一时间在繁华热闹的香港,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机缘巧合之下,邢金沙进了TVB做国语配音,开始了她在TVB长达18年的配音之路,这一段岁月,也恰恰见证了TVB作为港风文化代表,风靡内地香港的“黄金时代”。

一开始的配音并不顺利,并非会说普通话就可以配音,粤语的语速与普通话不同,每一帧画面要求的配音速度不同,还要照顾到角色的性格、情绪、身份、年龄,稍一疏忽不是快了就是慢了,又要从头再来,配一段戏花的时间、精力比演一出折子戏都累。但后来,邢金沙慢慢掌握了技巧:“配音也有师傅教,哭怎么哭,这不是戏曲演员能掌握的。电影里,一哭,你听出我在抽泣,感觉有鼻水的声音,实际是我的口水,这就是技巧。”

上图:邢金沙(左一)与TVB国语配音同事杜燕歌(中)、于小华在工作中。


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的TVB港剧里,无论大小演员,都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与特色,甚至说话的速度、语气、语调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要求配音员要有超快的反应,节奏、断句、嘴形都要第一时间跟上。因此,即使同一个配音员,在配不同剧集不同人物的时候,还要强调突出不同的特点。不为人知的是,配音工作其实很辛苦,首先是会普通话的配音演员并不多,这就需要“声兼数人”,工作强度很大,与此同时,工作时间长期“朝九晚廿六”(早上9点到凌晨2点),其辛苦程度由此可见。

正是这样精益求精的高强度工作,使得邢金沙的配音艺术越发成熟,声名在外。国语配音界元老冯雪锐是成龙、李连杰的御用配音,他和邢金沙一起合作了很多电影。那一年徐克拍完《青蛇》,冯雪锐去看片,徐克跟他讲:王祖贤演的白素贞这个角色很难配,戏非常重,一定要找一个会戏曲,年轻,声音甜美,又要能打的人,金山寺那一段,有很多开打的戏。还一定要有女人味,因为她要扮蛇走路,要一扭一扭的感觉。冯雪锐还没看完影片,就作了决定,非邢金沙莫属。因为他看中的是邢金沙声音中的自然而然,甜美温婉:“很多配音演员的声音都靠捏出来,捏得很嗲,邢金沙不需要。”

事实上,邢金沙的音色又不单只一味的柔,还有坚与韧。《金枝欲孽》里黎姿扮演的玉莹小主,从傲慢天真的伪善花瓶,到最后动了真心为爱牺牲的小女人,角色性情变化大起大落,邢金沙声音层次分明,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对此,邢金沙笑着说,其实最难的,就是这类情绪起伏跌宕的感情戏。“如果这个人很激情,要一口气讲很大段的话,这种情况会比较难。我经常配到哭,要很久才能抽离角色。”

据统计,在TVB的18年,邢金沙参与了350部左右电视剧的配音工作,累计集数至少有2万集。她为电视剧史贡献了一个个经典角色,这些或泼辣大胆,或温柔似水的人物在她的声音塑造下,走入千万内地家庭,成为80、90后一代年轻人心中永恒的记忆。


回归与传承


尽管配音事业做得非常成功,但邢金沙的内心一直记得她从小有一个昆曲梦。

昆曲在香港,原来的受众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一开始是内地来的文化名流与商界大佬,带动了京昆艺术的一波高潮,俞振飞、马连良、孟小冬等大师都曾在此留下足迹。但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香港的戏曲市场几乎完全是粤剧的天下,尽管内地京剧、越剧院团也频频到港引起轰动,但终究是昙花一现,仿佛一个漂亮的过客,来去匆匆,惊鸿一瞥,总感觉缺少一些本港文化滋养的土壤。

文化润物,如春雨,细无声。在白先勇、郑培凯、古兆申等一众文化精英在香港各高校不遗余力的推广宣传下,昆曲作为传统戏曲艺术至高典范的代表,在近十几年时间里,得到香港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的推崇与喜爱,局面为之一新。一方面,内地六大昆剧院团频频到港演出,每次都引起广泛关注与追捧,许多师友的到访与成功的演出,令邢金沙埋藏在心底的舞台梦又一次燃起。另一方面,香港众多粤剧院团,也逐渐意识到需要向“百戏之祖”学习,为昆曲教学、演出在香港打下了基础。加之传统文化的逐渐复兴,民族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从联合国给予昆曲“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榜首桂冠,到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了传统文化与戏曲教育课程……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邢金沙向传统艺术的一次回归。

上图:2015年10月17日,中国传统戏曲曲艺校园巡演在香港举行。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邢金沙(前)在晚会上表演昆剧《长生殿·小宴》。 


其实早在TVB工作期间,邢金沙就已经成立了“邢金沙昆曲传习社”, 她利用休息时间开班教学,一三五在TVB配音,二四六便以小组甚至是一对一的形式授课。梅雪诗、吴君丽、陈好逑等粤剧名伶都曾是她的学生。2006年,香港演艺学院招戏曲老师,邢金沙闻讯后,不顾高薪挽留,义无反顾地辞了职,一手执练功枪,一手拿两把扇(折扇、团扇),再带上一件练功衣,离开了工作了整整18年的TVB,考入了香港艺术学院,担任中国戏曲课程老师。从此之后,她从极具盛名的配音名家,摇身一变,成为了香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专业的昆曲老师。对此,她笑称:“其实就是为了昆曲离开了TVB,因为这是我的专业。”

2009年,45岁的她向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发起了冲刺。那一年她已到了参赛年龄的最后极限,这将是她最后的机会。为此,她远赴北京、上海向恩师沈世华、王芝泉求教,加工、细琢了参赛曲目,回到香港后不仅要没日没夜苦练,还要准备行头,因为她是那一年唯一自费参赛的演员。

比赛当天,两位年近耄耋的老师在侧帘为她把场,她的弟弟、著名影视演员邢岷山是主持司仪,昔日的师姐、师弟是她的助演,乐队是小时候科班的搭档……一切都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香港艺术学院也给了她最大的支持,作为学院选报的演员,阔别舞台近20年的邢金沙那晚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以《牡丹亭·游园》《蝴蝶梦·说亲》和《西游记·借扇》三折亦文亦武的折子戏,最终摘得了第二十四届中国戏曲“梅花奖”,圆了她今生最大的梦。

2013年,香港演艺学院通过正式之课程评审,开办全港或许是全球首项四年制戏曲艺术学士(荣誉)学位专业,在演艺学院戏曲学科的介绍中,这样写道:“戏曲充分表现剧场的整体艺术,无论在唱、做、人物塑造、功架、排场与武打表演上皆要求千锤百炼的技巧,因此享有舞台艺术的独特地位,乃中华文化重要一环。”

作为多年教学的资深教师,又有着“梅花奖”荣誉,邢金沙当之无愧成为该专业的副教授,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开设了“昆曲研究”“昆曲折子戏”“戏曲创作”“戏曲身段教学”四门课程,担任主教老师。据介绍,该专业学生主要是粤剧演员,但除了学习粤剧之外,还要研修昆曲、京剧身段与剧目,还要修读人文学科,以及中乐、中国戏曲、西方音乐及表演理论及现代舞台管理等,通过这种训练模式,可使戏曲专业的青年学生迎接未来的挑战,满足粤剧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发掘演出资源,推动创新和发展,并向全世界推广粤剧艺术。

10年来,戏曲学院迅速发展,并一直为粤剧界提供新进。许多表演科与音乐科的毕业生已经受聘于本地专业剧团和政府资助的粤剧团;部分毕业生更成立剧团及制作公司,与专业老倌一起演出,备受观众欢迎。特别是近几年,西九文化区的戏曲中心和其他表演场地落成后,也为戏曲学院毕业生带来更多演出和就业机会。与此同时,戏曲学院的毕业生也为香港众多大中小学的“传统戏曲教育”课程提供了众多专业教师。

上图:邢金沙在香港演艺学院教学。


除了专业教学,邢金沙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昆曲传习社”,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每周一次的拍曲雅集活动,各年龄、各阶层的昆曲戏迷欢聚一堂,以曲会友,其乐融融。每年春秋两季,传习社还会在专业剧场举办“昆情袅袅”“姹紫嫣红”两次专业曲会演出,从耄耋之年的曲坛耆宿顾铁华,到年仅六七岁的小姑娘,长少咸集,以曲传情,场面温馨且感人。面对济济一堂的传统戏曲爱好者,已是89岁高龄的顾铁华不无感慨地对邢金沙说:“当年我拜师俞振飞,俞老和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我一定在香港发扬光大昆曲艺术,传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几十年过去了,能有今天的局面,真不容易。金沙,这根接力棒,我要交给你了,望你继续发扬光大!”

见证了TVB曾经的辉煌,又一次遵从本心回归传统,邢金沙的艺术人生,圆满,幸福。这样一个香江艺梦圆的人生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她个人的艺术成就,更是整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的缩影,折射出璀璨精致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几十年间的起起落落,以及祖国大陆与港澳台文化人在其中的探索、进取与奋斗,正如邢金沙所说的那样:“几十年的从艺之路虽艰辛而漫长,但对我而言,昆曲是我一生的最爱,更是一种血脉相连的责任。”记者|王悦阳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