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加害者与受害者不再错位

让加害者与受害者不再错位
来源:新民周刊  

阅读提示: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经常能看到社会新闻以 “被”字句和模糊不清的表述作为标题。“女孩被泼化学物质”、“学生被投放异物”……诸如此类,层出不穷。这显示出一种加害者的隐身。“加害者隐身”概念由语言学家茱莉娅·佩妮洛普提出,这指的是,在犯罪类新闻的报道中,媒体多以受害者为主体的角度进行叙述,使得另一主体——加害者在舆情中扮演的角色被人为弱化。

我们在文字的引导下常常不由得将更多的目光放到了受害者身上,人们会怀疑他们的无辜性,更有甚者说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所谓“真理”。这种现象的普遍流行,是媒体博眼球的风气使然,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扭曲观念。人们情愿将受害者污名化,来彰显自己与不幸者的不同,信仰着因果报应,获得病态的安全感。这一切给受害者带来了更大痛苦,也使社会氛围变得麻木不仁。

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加害者隐身、受害者有罪论,关注事实,让加害者与受害者不再错位。对于加害者行径的揭露和对受害者的保护,媒体首先应该身先士卒。媒体作为大众接触新闻的重要媒介,应当关注事实,准确明了地向公众转述事件的前因后果,不能为了关注度沦为给受害者带来二次创伤的添柴人,而要做守护真相,揭露实际情况的正义战士。再者,作为大群体旁观者、观众的我们,更须秉持“不知全貌,不予评论”的态度。在发表说教与怀疑前,仔细想想,自己是否带着有色眼镜看事件了呢?是否又是源于信仰所谓公正世界、因果报应之说呢?或许我们不是必须与不幸者共情,但更不必打着为受害者好、为了社会和谐的旗号,实际在无形或有意中帮助实际责任方、加害者隐身。当我们再看到相关新闻时,可以特别关注错位现象的出现;当我们意识到错位现象时,可以有意识地指出话题的偏移,抵制带来受害者污名化的表述;当我们发现受害者被加上莫须有罪名、加害者自在隐身时,可以努力追寻或支持追寻缺位的真相和关注度。

但有的人可能会说,有时我们更多地关注到了加害者,最终事件却不断反转,某些情况下的受害者确实不是无辜者,而同样参与甚至首先开始加害。这就要正确理解观点,我们需要关注加害者不让其隐身,却不是仅仅关注加害者,事实上说白了,我们需要的是求实求是,让加害者无所遁形,亦不造冤假委屈,最终落在一个“真相”上。

实事求是,别将枪口对准被害者而是挪向罪恶,我们需要且必要让加害者与受害者不再错位。


陆麒宇

上海中学 高一4班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