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提切利到梵高 兔年上博首展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 兔年上博首展
来源:新民周刊   记者:王悦阳   2023-01-10 17:00

阅读提示:五十位世界级欧洲艺术大师集于一展,阵容之豪华,内容之精彩,令人震撼。


意大利文艺复兴、北方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样式主义、巴洛克、荷兰画派、洛可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一次精彩的艺术展览,可以让观众尽赏400年西方艺术的经典画派与艺术佳作。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卡拉瓦乔、伦勃朗、委拉斯贵兹、丁托列托、普桑、克劳德·洛兰、凡·代克、戈雅、康斯特布尔、透纳、马奈、莫奈、雷诺阿、塞尚、梵高……五十位世界级欧洲艺术大师集于一展,阵容之豪华,内容之精彩,令人震撼。作为全球最受欢迎十大艺术博物馆之一,拥有2600多件欧洲经典绘画作品的世界顶级美术馆——英国国家美术馆的52张馆藏精品,将在2023年1月首次亮相中国大陆,作为癸卯兔年春节沪上文化盛事,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作品之精,给了上海观众一次不出国门,尽享佳作的高质量艺术之旅。


“对话世界”出成果


经过两年多精心筹备,“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于 2023年1月17日至5月7日在上海博物馆隆重举办。此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第二个展览,共展出52件油画作品,涵盖了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伦勃朗、塞尚、马奈、莫奈以及梵高等欧洲艺术巨匠,这也是上海博物馆馆庆70周年为公众奉上的重磅展览。“文化的交流如春雨润物,无声却深入人心。我们希望对艺术之美的分享和欣赏,能够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如是表达了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

为加快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回应时代之变、人民之需,上海博物馆“大博物馆计划”应时而生。褚馆长表示,作为“大博物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博物馆重在打造两大系列展览,一是“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大展,二是“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何以中国”的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持续了三个月,出人意料地引起轰动,而“对话世界”主要是上博跟全球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合作的系列展览,一起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对话,“对话世界”系列的第一个展览是“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展览克服了疫情造成的种种困难,与全球十多家博物馆合作推出,得到业内外的好评,充分体现了上博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全球叙事能力。

左图:《63 岁的自画像》,作者:伦勃朗。右图:《圣母子》,作者:乔瓦尼·贝利尼。

此次“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是“对话世界”系列的第二个展览,也是该展览亚洲巡展的首站。据透露,上博在遴选展品时曾两次提出希望能借展到梵高的《向日葵》来沪展出,但《向日葵》去年曾离开英国赴外展出过,短期内不适合再次长途运输参展,遗憾地不在此次展出之列。而著名的达·芬奇《岩间圣母》也因为作品材质脆弱,出于文物保护的要求不再赴外展出。尽管留有遗憾,但本次展览依旧可谓名作林立,来沪的这52件作品包括波提切利的《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拉斐尔的《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提香的《女子肖像》、伦勃朗的《自画像》和梵高的《长草地与蝴蝶》等,总保险估值达到了60亿元人民币,足见展品的珍贵程度。

上图:《长草地与蝴蝶》,作者:文森特·梵高。


上图:《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作者:桑德罗·波提切利。


英国国家美术馆有着近200年历史,位列全球最受欢迎的十大艺术博物馆之一,收藏有2600多件欧洲绘画杰作。该馆于 1824 年由英国议会成立,主要收藏 13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的西欧传统绘画作品。馆藏所涉及的艺术家包括真蒂莱斯基、贝利尼、塞尚、德加、达·芬奇、莫奈、拉斐尔、伦勃朗、雷诺阿、鲁本斯、提香、透纳、凡·代克、梵高以及委拉斯贵兹等。美术馆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和提升馆藏作品,并为观众提供尽可能好的参观途径。

据馆长加布里埃尔·费纳尔迪介绍,英国国家美术馆正在筹备2024年建馆200周年庆典,位于特拉法尔加广场的馆舍将进行重大整修,这为馆藏文物“出国旅行”提供了契机。

“基于澳大利亚和日本巡展的成功举办,我很高兴英国国家美术馆能在亚洲以及国际上吸引更多新的观众。我们积极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此次巡展体现了国家美术馆在如何策划和开拓合作伙伴关系上的不断创新,呈现出一个浓缩了英国国家美术馆藏精华的展览。同时,这次展览也反映了全球观众对欧洲艺术传统以及英国国家美术馆藏珍品的持续兴趣。”他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作为“大博物馆计划”展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让上海成为“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世界”的重要窗口。一直以来,上博与全球博物馆在展览、学术、考古等领域的交流对话从未中断。在引入外展的同时,上博也前往海外举办文物展览,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缤纷璀璨中,上博不断扩大“朋友圈”,与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的博物馆签署合作备忘录。去年赴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青铜文明展”,今年仍赴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主办“上博藏竹刻艺术展”,通过不同主题的文物展示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浓缩的西方美术史


“我们希望观众通过这个高等级、高规格的展览,能够与艺术史课本上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有一个真实的、面对面观赏的机会。”说起此次“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中方策展、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褚馨坦言,展览呈现的会是一个浓缩的、精华的西方美术史,同时也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迷你版。

据介绍,此次展览共分为八个板块,以教科书式的方式,通过精选 50 位艺术巨匠的 52 件展品完整呈现从文艺复兴至19 世纪后印象派的欧洲绘画史,观众在欣赏艺术盛宴的同时,也能从中一窥横跨400余年的欧洲美术史缩影,这也完美契合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定位和气质。

左图:《圣母子像与施洗者圣约翰(加瓦圣母)》,作者:拉斐尔。右图:《被蜥蜴咬伤的男孩》,作者: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

在展览的第一板块“波提切利和 15 世纪意大利绘画”中,将展示在 15 世纪意大利绘画全盛发展时期两个截然不同的流派。以乔瓦尼·贝利尼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艺术家们崇尚自然主义,善用色彩;而佛罗伦萨的画家,更注重线条和结构,出现了波提切利这位当时被誉为最好的画家。观众可在本板块看到梅西那《书房中的圣哲罗姆》、贝利尼《圣母子》和波提切利《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等名作,近距离观察当时不同流派画作的差异与特点。


而到了“拉斐尔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期”,观众则将通过视觉直观感受,充分了解到——“文艺复兴”意为“重生”,是对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科学和文化的致敬和再度发现,14 世纪末起源于意大利,至 16 世纪初发展到全盛期。此次参展作品包括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们创作的宗教艺术、肖像画、历史和神话绘画,如拉斐尔的《圣母子像与施洗者圣约翰》、提香的《女子肖像》、柯勒乔的《维纳斯、墨丘利与丘比特》等,从中感受古典主义在画家笔下的“神圣力量和重生”。

欧洲北部艺术家们的兴趣更多倾向于各种各样的宗教和世俗化的题材,通常着重于描绘材质和细节,呈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场景。北方文艺复兴中最有造诣的画家之一是戈塞特,因此,在“戈塞特和北方文艺复兴”板块中,将展出戈塞特的《年轻公主》、阿尔特多夫的《人行桥风景》等,观众可从这些作品精细自由的笔触中体会早期荷兰派绘画特点。特别是《四元素:火》的作者约阿希姆·布克莱尔是一位佛兰德斯画家,以描绘厨房、市场的各种食物和生活用品为主,并时常结合圣经故事为布景。他对北欧和意大利静物中市场和厨房场景类型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16世纪之前,画面的大部分空间被宗教或神话场景占据,日常物品通常只作为搭配出现。而约阿希姆·布克莱尔仿佛刻意颠倒了主次,他把画面中心留给日常静物,使得主体部分看起来有溢出画面的架势,即将侵入到观众所在的空间中来。

上图:《四元素:火》,作者:约阿希姆·布克莱尔。


巴洛克时期的绘画特点为动态的构图、生动的色彩以及强烈的情感表达。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提倡一种全新的、激进的风格,他用强有力的笔触,擅长用戏剧化的光线赋予人物形象以强烈的存在感。在“卡拉瓦乔和意大利西班牙的巴洛克绘画”中,将展出卡拉瓦乔的名作——《被蜥蜴咬伤的男孩》,在这幅作品中,卡拉瓦乔成功捕捉到了被蜥蜴突然咬到后男孩一瞬间的表情和动作,极为生动,让观众能直接感受到男孩的痛苦和惊讶,并将其演变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便是卡拉瓦乔艺术中的革新,对欧洲艺术家产生了持久影响。

伦勃朗和凡·代克是 17 世纪欧洲北部的杰出画家。凡·代克擅长描绘贵族服饰的鲜艳色彩和奢华质地;而伦勃朗则发掘了颜料的无限可能性,用层次丰富的光线和阴影勾勒出人物丰富的面部表情。在第五板块“伦勃朗和 17 世纪北欧绘画”里,观众将看到凡·代克的双人肖像画《约翰·斯图亚特勋爵与其兄弟伯纳德·斯图亚特勋爵》及伦勃朗的《63 岁的自画像》,两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可从这两幅作品中窥见一斑。而荷兰“黄金时代”的画家代表分别是斯汀和德·霍赫,两人最常描绘的主题便是家庭生活场景,观众可在本板块欣赏到斯汀的《旅馆内部(“碎鸡蛋”)》和德·霍赫的《庭院里的音乐会》。同时,这个时期也诞生了许多欧洲美术中伟大的风景画家和海景画家,许多著名画作亦可在本板块一饱眼福。

18 世纪见证了一场巨大的文化现象——“壮游”,富裕的年轻人开始游历整个欧洲,他们一边欣赏过去伟大的艺术,一边委托艺术家创作全新的作品,包括巴托尼的肖像画,以及韦尔内和卡纳莱托所作的风景画。这一点,在“卡纳莱托和 18 世纪欧洲绘画”中展出的卡纳莱托名作《威尼斯:卡纳雷吉欧区入口》中一览无遗,卡纳莱托以描绘威尼斯风光而闻名,对威尼斯的特色建筑及人文风情有着深刻的情感。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建筑细节,并用明亮柔和的色彩烘托氛围。

上图:《威尼斯:卡纳雷吉欧区入口》,作者:卡纳莱托。


在近代西方绘画史中,最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恐怕就属印象派绘画了,印象派画家通常指 19 世纪晚期在巴黎工作的一批艺术家。“印象派”一词最早带有贬义,用来批评这群艺术家的作品风格。该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马奈、塞尚、雷诺阿和莫奈。他们常用明亮的色彩笔触来突出光影变化的效果。莫奈在晚年隐居到法国北部的吉维尼小镇,在那里,他建造了一个大型工作室和花园,细心栽培了将近 200 种鸢尾花,这些花给画家带来了无穷的灵感,也成为其晚期绘作的灵感来源。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印象派”艺术大师的杰作也直接影响了诸如刘海粟、颜文梁、林风眠等中国绘画大师的艺术风格。在第七板块“梵高和印象派绘画”中,将展出马奈的《咖啡厅演奏会的一角》、塞尚的《画室中的火炉》、雷诺阿的《浴者》以及莫奈的《鸢尾花》。

众所周知,高更和梵高之间曾有过一场热烈的友谊,他们同样也是印象派后期最著名的画家,尽管在世时都没有受到赏识。高更非常欣赏塞尚,并试图在作品中模仿后者的构图。而梵高则偏好耀眼的色彩和生动的笔触,使人感受到强烈的自然活力。本板块特别展出梵高的《长草地与蝴蝶》,这幅画作于其自杀前不久。从他所住的精神病院窗户向外眺望,有一片杂草丛生的花园,梵高以此创作了好几幅作品。梵高用画笔感知生命,用明艳丰富的色彩描绘世界,使其作品充满生命力。

下图:《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希腊诗
人缪撒尤斯)》,作者: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

在最后的“透纳和英国绘画”板块中,观众可以看到庚斯博罗的《拉尔夫·朔姆贝格博士》及劳伦斯的《查尔斯·威廉·兰姆顿肖像(红衣男孩)》;并可从康斯特布尔的《史特拉福磨坊》中欣赏到其笔下的英国风景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此外,还将展出透纳的《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此图作于1837年之前,主题源自于古希腊文学家和诗人穆赛欧斯最著名的爱情诗歌《海洛和利安德》。海洛是阿佛洛狄忒的女祭司,利安德每个晚上游过达达尼尔海峡与海洛相会,而海洛每晚用火炬为利安德指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指路的火炬被暴风吹灭,利安德因迷路而被淹死,海洛悲痛交集也随之跳海。

在这幅画上,透纳打破了历史画的传统,历史画要求主要人物处于或接近画面的中心,而这对恋人并不是画中最大的人物。当利安德准备离开时,他们几乎隐匿在水边的阴影中。在他们上方的平台上,长着翅膀的丘比特把他的弓和箭袋扔在地上,举着一盏灯和一个火炬。在他们周围,透纳用各种古典建筑元素、宽阔的楼梯和巨大的马赛克地板构建了一个想象中的地点。在右边,一座充满异国情调的“摩尔式”塔,代表着土耳其海岸阿比多斯,就在巨大的、参差不齐的岩石后面,幽灵般的海仙女聚集在这些岩石上。正如透纳的诗句所说,夜晚正在结束,因为“爱还在徘徊”。虽然刚刚破晓,但在动荡的蓝黑色天空中,一弯新月依然清晰可见。透纳用黑暗和深深的阴影来加强场景的戏剧性,也许暗示了即将发生的悲剧。因为利安德离开了海洛,再也没有回来……透纳的作品显示出其对荷兰黄金时代海洋绘画的深入了解,也可以看出对莫奈的极力推崇,其风景画充满了由光影效果烘托的诗意氛围。而在他之后,西方绘画艺术也逐渐开始走入了当代时期。记者|王悦阳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