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流脑,疫苗做了什么?

战胜流脑,疫苗做了什么?
来源:新民周刊   记者:应 琛   2021-04-21 11:31

阅读提示:有人会问,现在疾病少了,是不是可以不打疫苗了。免疫规划专业人员认为,肯定要说“不”。


上世纪80年代初,很多人挂在嘴边用来骂人话是:“你得了脑膜炎”,类似于现在的“神经病”。这句充满着冒犯和歧视的话,背后是一场超过300万人染病、16.8万人死亡的烈性传染病疫情。

随着4月24日世界脑膜炎日的到来,这段尘封的记忆再次被打开。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在中国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月龄至2岁的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病死率可高达50%,且10%~20%的存活者可能患上脑部损伤、失聪等后遗症。

资料显示,脑膜炎球菌主要有12个群别,导致人类疾病的主要是A群、B群、C群、X群、Y群和W群这6个群别。除X群外,其他5个群都有疫苗可以预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持续为适龄人群提供免费疫苗接种,从而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控制了麻疹、白喉等多种曾经广泛流行的疾病,儿童慢性乙肝携带率从接种乙肝疫苗前的10%降至0.75%。

实践证明,在对抗传染病、降低死亡率方面,疫苗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有效措施,也是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佳防疫效果的措施。因此,预防流脑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就是接种流脑疫苗。

近年来,伴随生物技术的发展,流脑结合疫苗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诸多进展,更多疫苗有望通过临床试验进入市场。可以说,流脑疫苗的创新研究,对提高中国流脑疾病的防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流脑疫苗从无到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暴发过5次流脑疫情,1966年到1967年的那次最为严重。资料显示,仅辽宁一省,在1967年有51931人染病流脑,死亡3013人,病死率为5.80%;广东更为严重,从1966年11月到1967年2月上旬,感染者有51834人,死亡3394人。等到3月15日再次统计时,患病人数竟然升到了195745人,死亡10770人,病死率为5.50%。

疫情快速蔓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正值十年动乱,大学生在全国性的“大串联”中挤进绿皮火车、招待所,人员的聚集为疫情推波助澜。

大量死亡的病人给当时的亲历者留下难以磨灭的人生阴影,也让国家认识到了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开始重视流脑疫苗的研发。

资料显示,1966年,中国开始研制流脑菌体疫苗,但这种疫苗接种针次多,不良反应大且预防效果不好。

当时中国流脑的主要菌群是A群。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V -A)于1975年开始研制,1980年研制成功,其反应轻微,保护效果高达90%以上。2001年,A+C群流脑多糖疫苗获得生产批准。

改革开放后,从1984年起,全国开始大规模推广流脑疫苗,2008年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流脑发病人数从最高峰的304万例,降到2017年的低于2000例。以广东省为例,疫苗接种前,1967 年流脑发病率最高,达 705.04 例/10 万;而疫苗接种后,2016 年发病率为 0.0037 例/102 万。

经过一番大刀阔斧的防控,流脑疫情逐渐偃旗息鼓。流脑疫情带来的恐慌经过几十年时光的冲刷已经几乎被我们淡忘。


流脑多价结合疫苗填补“早”预防的空白


按照工艺区分,现有流脑疫苗分为多糖疫苗和结合疫苗两大类。除了比较特殊的B群疫苗以外,其他4个群别,加上两种工艺,可以排列组合出无数流脑疫苗,其种类用“叹为观止”来形容并不过分。

美国在疫苗接种领域一直引领世界。在美国疾控中心的网站上,有从1983年到目前为止的接种程序,从中可以了解美国流脑疫苗纳入接种计划的历史进程。

2006年,美国的接种程序表中同时出现了流脑4价多糖疫苗和4价结合疫苗,前者用于2—6岁普通人群,后者基本用于11—18岁普通人群。2008年,美国的接种程序表里就已经看不到流脑4价多糖疫苗,只剩下4价结合疫苗,用于2—10岁高危人群和11—18岁普通人群。

2012年,美国将4价结合疫苗的接种年龄范围扩展到9月龄—18岁。一年后,接种年龄范围扩展到2月龄—18岁。

2016年,美国又将流脑B群疫苗纳入程序,针对大于10岁(含)的高危人群。

在英国,接种程序为8周龄、16周龄、1岁接种流脑B群疫苗(Men B vaccine),1岁接种流脑C群结合疫苗(Hib/Men C vaccine),14岁接种流脑4价结合疫苗(Men ACWY vaccine)。

可见,英美两国都用目前效果最佳的流脑疫苗,覆盖了现在能预防的所有流脑群别。

此外,世界上已有34个国家推荐使用四价流脑结合疫苗。

在中国,流脑疫苗尚处于新老交替时期,大陆市场上现有的流脑疫苗,包括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和ACYW135群(四价)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港澳台地区则有四价结合疫苗和B群疫苗。

接种含相应菌群成分的脑膜炎球菌疫苗只能预防相应菌群的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脑。不同疫苗间如何互相衔接是个高度复杂的问题。

据了解,中国现行国家免疫规划程序为: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2剂次,6月龄、9月龄各接种1剂。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2剂次,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室原研究员胡绪敬2004年发表在《中国公共卫生》上的论文《流脑流行的监测与预防》写道,我国过去所发生的3次全国性大流行都是由A群引起的流脑。但如今从病人体内分离的菌群中除了A群以外,由B和C群引起的流脑局部暴发亦发生了。流行的血清群一旦发生变迁将会严重影响菌苗的预防效果。

胡绪敬进一步举例,广西来宾县某中学于2002年1月13日—2月2日由C群引起的流脑在学生中出现。在所发生的11例病人中,有7人在病前约一个月曾注射过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但由于此疫苗与引起出现的血清群不一致,因此最后还是患病了。

虽然现有的疫苗能控制流脑流行,且安全、有效,但胡绪敬认为,这种预防措施不够完善,有较大的局限性。因为流脑多糖疫苗是一种不依赖胸腺的抗原,它对幼儿免疫效果较差,免疫保护的时间也较短。

疾控专家认为,流脑预防应从“早”做起,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流脑免疫接种,我国在小月龄婴儿的保护上仍有空窗。

有人会问,现在疾病少了,是不是可以不打疫苗了?免疫规划的专业人员认为,肯定要说“不”,因为正是因为打了疫苗才疾病下降,不是因为疾病下降就不打疫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表示,流脑疫苗的换代是一个迫切的需要。在曾光看来,一个社会对疫苗的认识,其实反映了如何看待疾病负担和人的生命价值。“如果你认为生命价值重要,就算你的孩子只有十万分之一得这个病的概率,也会去打疫苗。”(记者 应琛)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