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家长们怕冲撞、怕孩子受伤;学校怕投诉、怕麻烦的传统观念,令“小众运动”在青少年中间的推广仍然充满障碍。
80后、90后的童年,都玩什么体育运动?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时髦一点的玩网球、去游泳
00后、10后的童年玩什么体育运动?除了上述这些传统的大众运动,如今,美式橄榄球、冰球、棒球、击剑、搏击等过去的小众运动,却成了“日常”。
冰雪运动,风靡南方
南方人对冰雪的一往情深,恐怕是北方人永远也不能理解的。
入伏第一天,上海闵行区爱琴海购物公园的冰雪大世界外,排队进场的游客也热情似火。随着“北冰南展”国家战略推移,一大波“北方运动”开始在上海生根发芽。南方孩子,不再满足于简单游玩,转而痴迷于冰雪运动。
在浦东三林,上海飞扬冰上运动中心,扫开冷雾覆盖的透明隔窗,红色舞蹈服的LAZY翩翩起舞,整个冰面壮阔清静,她正在为花样滑冰团队赛做准备。教练与学员,时而手把手练习转向,时而原地转圈练习平衡。俯瞰这片1800平方米的国际滑冰场,“冰”之热度,正从这里伸向更广阔的家庭。“学三年冰球了”“孩子喜欢,花再多钱都值”“很认真,每次都舍不得走”,冰场右侧的“基础小课”区域,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位家长陪同,锻炼身体放首位,兴趣培养与竞技,是其次。
早上8:30到11:15,一堂冰球课的时间。冰球教练米清赐,带着两名五岁的学员,来回推球框、练转向,腰、背、腿力量的强弱,有时甚至决定了冰球竞技的胜负。“冰球讲究蹬冰技巧,脚踝不能向内倒,膝盖不能夹在一起,两脚不能并拢,更不能打得太开。”冰球,即便有着几近苛刻的训练要求,也挡不住大众蜂拥澎湃的“心之神往”。
国家冰球运动员、上海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冰球组组长郭大川,从哈尔滨来上海执教这5年,见证了冰球在上海的“厚积薄发”。“我带的冰球队一次次突破自我,创造纪录,四岁时去北京参加比赛,比分是0:30惨败,后来孩子们不放弃,从0:10到追平,再到6:2完胜。”
北美职业冰球联盟(NHL)在北美的上座率96%,过去,中国最高级别的冰球赛事大陆冰球联赛(KHL),观众只有寥寥百人。而现在,2017冰球之夜——上海联队VS世界联队”赛场上,一下子坐进了近3000人,创造了国内冰球赛事的上座人数之最。这组数字的转变,显然预示了冰球的利好趋势。
2005年,上海人民广场商业圈建起了第一个商业冰场——新世界商场内的冠军溜冰场,之后的13年,上海有10家俱乐部开展青少年冰球培训,500多个孩子参加长期训练。
365天,只要你想,就能上冰。郭大川兴奋地说道,你会看到,上海6岁、8岁、10岁年龄段打冰球的孩子比哈尔滨还多,竞技水平更不比东北省份的同龄人差。
2016年1月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由飞扬俱乐部组建的上海冰球队作为南方地区唯一的一支参赛队参与角逐。
2016年4月,来自上海的沈尚晏入选U16国家青少年队,成为第一个入选冰球国字号球队的上海选手
当然,和北方体制内练球不同,上海家长希望通过冰球让孩子拥有更多选择,而非职业球员一条路。2016年夏天,18岁的上海男孩郑智镭被常春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交系统工程专业录取,除了优秀的学习成绩,履历表上的“8年冰球经历”显然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然而,冰上运动永远绕不开一个“钱”字,以青少年培训为例,训练加上比赛,一年花费至少15万,最基础的装备就要5000元人民币起,一年换一双冰鞋也得3000元,更别说成年职业队了。
不是谁都玩得起,是“玩冰”普及的最大瓶颈。19岁退役的短道速滑国家级运动健将李秀明,2008年带着未完成的梦想来到上海,成为了一名“飞扬”冰上教练。与所有教练一样,她信奉一条“铁律”——全民普及,打通“校园关”是必需。
“学校每周定期来场馆上课,从云台幼儿园到新世界实验小学再到上海实验中学、上海旅游职业学院、协和兴趣班等”。李秀明说,经过10年的推广,无论学生、老师、白领,对“冰”的兴趣与日俱增,花滑校队及短道速滑校队的相继成立,就是正儿八经“对待”的最好证明。
拿冰球来说,从最初的9支队伍发展到30多支队伍;举办了四届上海市青少年冰球联赛;国际学校学生只占1/4,本土学生水平突出。上海市体育局冰上项目管理办公室史春燕表示,冰上运动的“全民普及”逐渐走入常规化、大众化。
被誉为“冰上国际象棋”的冰壶运动,是世界体坛最古老的团队运动之一。因对铺冰道精度要求很高,赛道需单独划分,直到2016年3月,上海市中心唯一的冰壶馆,才正式在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启用,开启了全国南方城市“冰壶馆”的先例。
跑步的起跑、射击的精准、棋类的布局、台球的碰撞计算、冰上芭蕾的优雅滑行——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冰壶馆的运营人员告诉记者,冰壶运动对体能没有过高要求,也没有直接身体对抗,非常适合亚洲人开展。
近年来,申城以社会化俱乐部引领和体教结合等多种方式,试图破冰此项“熊猫运动”。冰壶依托体制内少体校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开展青少年训练,并于2012年组建高水平运动队;上海市体育局和市教委2015年共同命名了四家冰壶项目传统学校。据了解,截至目前,冰壶已在松江、徐汇、闵行、黄浦、静安5个区布局,冰壶课被纳入体育课的一部分,每区有两家学校在学生中开展冰壶训练课。
用中国冰壶女队队长王冰玉的话说,这项“充满东方人智慧”的贵族运动,正在以亲民的姿态走向寻常百姓。
小众球类,圈子越来越大
“快,再快,再快一点”在AFA美式橄榄球学院的室内训练场,身高1.78米,带着黑框眼镜的16岁男孩姚瑶,正在被Jack教练以“鹰”一样的速度逼迫和追赶。一前一后,姚瑶奔跑的步伐,正试图超越内心一个又一个藩篱。在Jack看来,姚瑶虽然人高马大,但体能太弱。如果不是申请去加州读高中,时至今日,这个差距仍可能不被重视。“想进学校的橄榄球校队,趁着暑假的功夫,逼自己一把。”从小在“蜜罐”中长大的姚瑶,擦拭好额头上的汗珠说:“当你想放弃时,橄榄球教会你坚持,勇于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每天花在校内的运动课程有两小时,不包括课外的三四个小时。”来自美国纽约的橄榄球教练James告诉《新民周刊》。表妹Alice,每周网球运动高达50个小时,平均一天5—7小时运动强度,在美国,早已“司空见惯”。在很多国家,“运动精英”有着丰富的意义,比如未来的“社交明星”甚至“意见领袖”。六年前,james把橄榄球带进山城重庆,成为重庆码头工美式橄榄球队教练,两年前,他又扎根上海,成为AFAmini教练和AFA Under21教练,跟随青训女神兼“AFA BOSS”诸韵颖,致力于橄榄球的全民普及。1869年,第一场校际橄榄球赛在普林斯顿大学举行,这是美国的起点;2010年,上海拥有第一个全装备的橄榄球队,这是上海的起点。100多年的差距显然短时间内难以补上。原华东理工大学橄榄球队队长的吴欣跃坦言,“几年前,许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橄榄球,对于它的打法、规则一片迷茫。”第一场橄榄球比赛就遇到“场上有人鼻梁撞断”“两个膝盖骨粉碎”,但依然有人在休学一年后,继续回归橄榄球,有时候热爱这件事,说不清楚。
“小众”橄榄球又不“小”,因其热爱。AFA美式橄榄球学院里近200名橄榄球队员,年龄跨度从两岁半到十六岁。2013年,中国首个美式橄榄球联盟AFLC成立,5年间,美式橄榄球的球迷增长速度达200%,线上和线下的爱好者2018年预计达到2000万人。全国已经有超过100支美式橄榄球队伍。
“未来杯冠军”、11岁的董孟杰,就读于上海中学国际部,两年时间,由毫无基础的“小白”成长为队伍里重要的“四分位”,橄榄球,令他深深着迷。“我超喜欢我的教练,还有14个队员,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董孟杰今年已经打了七场比赛。
不同于篮球和足球,橄榄球从头到脚都是一个“团体运动”。单靠一个明星球员,撑起一支队伍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如果没有人接球,怎么传球,没有人开路,他怎么跑。”James作为橄榄球的“受益者”,十分清楚坚持的力量、合作的价值,橄榄球给他一个乐观自信的“小宇宙”。橄榄球,教会了“孤独感”的中国孩子,如何做到个人价值与集体主义的最好权衡。这,才是它最具魅力的地方。
怕摔怕影响学习,仍是普及瓶颈
在美国,体育运动渗透校园是常态,美国高中一年的体育课程这样设置——春天玩棒球,夏天打篮球,秋天玩橄榄球,冬天练冰球。孩子接触到的运动,绝不只来源于一种。
在前国家女排队员诸韵颖看来,个人运动的兴盛、团体运动的削弱,与一个国家的体制及国民的认知联系紧密。用她的话说,体育运动的本质,不在大小。
“中国青少年需要发扬体育运动的魅力,用全身心的热爱,带动整个家庭的‘运动底盘’。”中国黄金一代女排名将诸韵颖,24岁早早退役,两年前,诸韵颖赴美国调研,国与国之间青少年体育素质的差距令她担忧——即便幼儿园的美国小朋友,单手平板支撑,就能交叉做20个,在中国呢?
“小诸,你有很多能量,应该为社会做一些事情。”在一次会面中,恩师郎平对诸韵颖的这句提点,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2016年诸韵颖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并拥有了一个新身份——青训女神。从传承排球精神入手,包括棒球、橄榄球,她锲而不舍地推广着团队运动的价值。“目前我们已经与三十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周一到周五,定期到学校教授课程,形式有体育课、兴趣班、公益课。”
然而,在现代教育体制之下,大众与小众运动普及不平衡、一个体育老师教授四五门体育课的情况,还相当普遍,青训拓展之路,一度陷入瓶颈。虽说国际学校对“小众运动”的认可度较高,但公办学校学生仍是现阶段中国体育“难以普及”的庞大群体,在诸韵颖看来,家长们怕冲撞、怕孩子受伤;学校怕投诉、怕麻烦的传统观念,令“小众运动”在青少年中间的推广仍然充满障碍。
“两岁半的JOJO是最小的橄榄球学员,一开始,摔倒了会尴尬,但后来她会很运动享受,奔跑、传球、规则、习惯,孩子的能力总会超越你的想象。家长足够放手,他们才足够成长。”诸韵颖告诉《新民周刊》,当看到一个个孩子抱着心爱的橄榄球,向前奔跑,就会明白一个团队的精神,一项运动对中国孩子品格塑造的意义。
郎平曾说,社会上普遍对体育人有着错误的认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其实不然,一项团队体育运动,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还有坚强的意志力,持久的爆发力,以及应对人生挫折的能力。
体育,无关大小,体育,就是教育。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