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小觑的“错别字”

不可小觑的“错别字”
来源:新民周刊  

阅读提示:

前不久,有消息称某部门印发的红头文件中将“报效国家”写成“报销国家”,后解释为输入法出了问题,而在审核上存在疏忽,没有把好关。此事一出便引发不少关注。

这明显体现出当下人们对汉字书写的疏忽,把这个问题“归罪”给输入法颇有找借口之嫌。既然是红头文件,应当给予相当重视,严肃对待,却出现错别字现象。况且如此明显的错误审核人员竟然没有察觉,或许不仅仅是态度问题,汉字基础想必也有漏洞。

而网友们呈现两种态度:批评,因为错误太大;“见怪不怪”,因为生活中错别字现象太常见了。这证实了一点:现在有错别字很正常。然而,这件事本身并不正常,大家的反应更是令人警觉。错别字问题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甚至行政之中,不容小觑。

这是如何发生的呢?非常关键的便是技术的发展。自“第三次工业革命”计算机诞生,尤其是进入21世纪智能电子产品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便捷的电子邮件、飞信,后来崛起的QQ、微信,都使书面写信基本成为过去式。如果不是从事教育等行业,每天书写的文字多数可由手机或电脑取代,因而是相当少。这导致人们对文字敏感度的下降。除了取代作用,网络还产生了“误导”作用。近两年,一批批网络用语层出不穷,其中出现许多所谓“谐音梗”,大量使用同音字替代原字达到娱乐效果。由于许多网络用语大受欢迎,广为流传,使用者众多,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在书写时会下意识写出错字,致使错别字出现。

仔细再想想,人们对错别字习以为常,还透露出第二大问题——对汉字本身的意义不了解,也不重视,觉得无所谓,没有意识到错别字这一现象是严重的问题。这其中固然有外界因素——生活节奏变快,无心关注;科学技术进步,抛弃传统;而且自己写错别字也不需要承担什么后果。但无论如何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汉字需要被给予更多关注。

左民安先生在他的《汉字例话》中提到:“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而汉字又是纪录并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所以汉字在祖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数千年而不中断的文明,汉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直至今日,我们依然在用汉字,汉字也依然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汉字例话》又说:“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紧密相连,可以这样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汉字承载着文化的发展,汉字的字形演变见证了不同时代的文化与精神特征以及古代先民的生活场景。每个字都蕴含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是历史的精华。而错别字,也可能伴随着对汉字故事的误读,给这精华蒙上阴影。

时至今日,我们进入了全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强调的“四个自信”中,便有一个“文化自信”。今日之中华,在尖端科技、国防等硬实力上也许已数一数二,但事关文化的软实力,是否仍需加强?而汉字作为承载文化的工具,乃一切之根本。“扼杀”错别字,势在必行!

就我们个人而言,平时就要注意,竭力避免错别字的出现。若有不确定,不要嫌麻烦,赶紧请教字典。同时,在发现周围人写错别字时,要立即提醒,不要误导别人。同时,我们可以积极了解汉字文化底蕴,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了解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

在社会生活中,各方都应采取行动。各出版机构在出版图书时要仔细校对,保证读者看到的是正确无误的。各大新闻媒体,无论是纸质的报刊,还是线上新媒体,也都要确保质量。现今网上各种流行语满天飞,出现许多用字用语不规范的情形,作为有良心的媒体,应保证自身不受影响,形成一股股清流。另外,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可以发掘传播汉字文化新途径,让枯燥的一个个汉字走进千家万户。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而错别字就是蒙在这瑰宝上的阴影。扫去这层阴霾,方能让汉字充分放出自己的光彩,讲好中国故事。


郝致祺

延安中学高一(11)班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