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环保主义背后:善意还是破坏?

极端环保主义背后:善意还是破坏?
来源:新民周刊  

阅读提示:


近日,欧洲博物馆中的知名艺术品惨遭“环保主义者”破坏的新闻屡见不鲜。梵高的著名画作《向日葵》被泼洒番茄汤,莫奈名画《干草堆》被涂上土豆泥,环保主义者将自己的守黏在画作上以示抗议等等行为引发了公众的愤怒不满。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这种看似令人费解的作为究竟是为了吸引对环保的关注还是行破坏之事的借口?

我认为,他们的本心并没有错——即是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但他们践行的方式不够合理,同时他们对环保的态度有失偏颇,所持的理念与真正的环保理念有所偏差,因此反倒适得其反,沦为以环保之名行破坏之事的“极端环保主义者”。

这些秉持“极端环保主义”的行为的目的是吸引公众与政府对于地球环境、环保事业的关注和重视,希望政府回归现实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生存问题。于是博物馆等艺术品集聚地就被他们认为是不现实、无意义的东西,他们为政府宁愿购买艺术品也不愿做一些现实利民的举措而感到愤怒,因而做出毁坏艺术品的行为。

而这些所谓的环保主义者通常是知识水平不高或是在思想方法上出现问题的人。他们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受到社会上极端言论的煽动而失去自己的判断,看问题做事情有失偏颇,完全活在自己认为的世界里,因此也容易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现实环境问题与艺术保护是并不矛盾的,不能片面地认为艺术品无法提供现实的意义。艺术品凭借其富于创造性的形式和传递情感的能力同样能为环境问题提供帮助,比如环境主体的艺术就能够引起人们对于环境的关注。

同时,这种打着环保的名号的极端行为是完全不可取的,这是对环保理念的不合理践行方式。它造成社会治安混乱、财产损失,所吸引的关注是公众的愤怒、谩骂而非公众的切实重视。说到底,它像一种无理取闹的反抗,无法令人共情,而呼吁是需要有共情的能力的。

再者,他们对环保理念的践行态度也有失偏颇。他们构想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目标,想要政府和公众放下一切来保护环境,并且相信这是可以实现的。而环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一步步温和的改良,在尝试与纠错中一步步实现,是一个可持续的长久命题,否则就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如今各国的政府也在做渐进式的努力来保护环境,这么一看反倒是那些“环保主义者”不够现实了。

更本质来说,“环保主义者”将环保的理念扭曲化了。环保的本质应是为了人类的生存而保护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保护环境的前提是让人类的利益不得到过多的侵害,而“极端环保主义”却是一味只追求保护环境,要人类不顾一切而保护环境,这便成了以环境为本,变得本末倒置了。环保的目的若是除去了人,那也就失去了意义。

我并不否认这些“环保主义者”的初心是善意的,但他们的行为确实是破坏性的,甚至说是无意义的。就如哈耶克所说:通向地狱之路,是由善良的愿望铺成的。因此,我们需要以冷静、审慎的态度看待环保问题,找到正确的方式和态度践行环保理念,而非采取极端、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吴澄然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高三6班

指导教师:聂鑫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